很多人一提到“负面情绪”,就觉得它是个坏东西,要么赶走,要么压下去。
但其实,当我们遇到情绪起起落落的时候,学会用温柔、正面的心去接纳它的话,就能和这所谓的 “负面情绪” 跳一支轻快的舞,而不是打一场硬仗。
负面情绪是什么?
情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含各种感受:
- 正面情绪:开心、爱、平静
- 负面情绪:生气、悲伤、害怕、焦虑
- 中性情绪:既不特别开心,也不特别难过,例如专注、平淡
所谓负面情绪,就是那些让我们觉得不舒服、压力大、甚至带来痛苦的感受,如悲伤、愤怒、恐惧、焦虑、羞愧、内疚、嫉妒、孤独、挫败感、无力感……
这些情绪往往出现在我们感到被威胁、失去控制、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虽然这些情绪让我们不好受,但它并非没有价值的。 它其实像一只指南针,指向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例如:
- 恐惧:提醒我们避开危险
- 愤怒:可能是在维护自己的界限
- 悲伤:表达“我失去了重要的东西”
- 焦虑:面对不确定未来的自然反应
负面情绪能一次处理好吗?
我们常常不喜欢这些负面情绪,就盼望能一次性把它们解决、彻底清除。
但事实上,这是不太可能的。只要我们还活着、还带着情感,就一定会经历情绪的起伏。因此,我们必须持续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而不是逃避或忽视。
否则,它们就会像雪球般越滚越大,甚至发展成失控的行为,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
小事也会引发大情绪
有时候,情绪并不一定是由“大事”触发的,往往是一件很小的事。
例如,有一位妈妈的故事:
某天早上下大雨,女儿出门时家附近有些积水,还发了 Instagram 限时动态。妈妈想看,却发现自己看不到,爸爸也看不到。他们开始怀疑女儿是不是把爸妈“拉黑”了。再联想到最近女儿常关着房门、不太愿意聊天,妈妈心里便酸了——觉得自己被嫌弃、被疏远。
后来,周末女儿在家,但没一起吃早餐,还说在和外国朋友通话,请爸妈帮忙打包。妈妈越想越气,最后哭了一场,并下定决心:“以后不管她的事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负面情绪往往只是由一个小小的“触发点”(trigger)引起的。如果我们没有去厘清这个触发点或背后的假设,而是任由它发酵,大脑就会不断搜集“证据”来证明这些假设或误会。若仍然缺乏沟通和处理,这些不满和情绪最终会化为行动,让我们不是选择封闭自己,就是选择攻击他人(flee or fight)。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到,一件普通的日常小事,却勾起了妈妈一连串的担心、委屈和愤怒。接着,妈妈的大脑开始自动“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猜测,结果让她和女儿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怎么更健康地处理负面情绪?
如果那位妈妈愿意换个角度,事情可能会不一样。比如:
- 写下来,弄清楚自己的感受
不只是笼统地说“我很生气”,而是用更具体的词,例如“委屈”“担心”“被忽略”。- 生气:可能是因为目标被阻碍(想和孩子相处却被拒绝)
- 焦虑:可能是因为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孩子在外面发生了什么)
- 提前沟通情绪信号
当自己快要爆发时,可以用一个暗号、表情或一句话,让家人知道“我有点情绪了”。 - 练习“跳出来”看自己
像旁观者一样问自己:“我现在怎么了?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 建立健康的减压习惯
唱歌、运动、画画、写日记、祷告,都可以帮情绪找到出口。
属灵的角度看情绪
这些方法不一定会立刻让我们心情好转,受伤的心需要时间复原。而真正能医治心灵的,是上帝和祂的话语。当我们用上帝的眼光看事情,就能在被医治的同时变得更成熟。下一次遇到类似情况,也会更从容。
最后的提醒:情绪是信号,不是敌人
负面情绪的目的不是打击我们,而是提醒我们关注并调整自己。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说明内心遇到了状况。这个时候我们不必压抑或忽略,而是要去理解和关心自己。
当负面情绪出现时,我们要学习:
- 接纳而不是压抑
- 注意情绪背后的需求,并列出实际的方法和步骤去满足这些需求
- 表达情绪,而不是让情绪爆发
如果我们能从“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转向 “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掌握它。

温仪彬博士
温仪彬博士与丈夫陈新源博士是马来西亚学园传道会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