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4, 2025

陪伴与被陪伴 – 谈深入关系中的成长

陪伴是建立深入关系的重要途径,通过共享喜怒哀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在人的一生中,陪伴是一种宝贵而重要的体验。无论是我们陪伴别人,还是被别人陪伴,都可以为我们的成长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我成长的背景里,我都被灌输要成为一个独立能干的人。自然的,陪伴他人或是被人陪伴并不是我生活中被强调的事情。从一个人背乡离井到大都市深造到一个人病恹恹地求医,我都是独自面对生活的大小事。虽然身边有朋友愿意提供帮助,我都毅然拒绝,认为这是我自己应该承担的事,不愿意麻烦别人。我自认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陪伴者,也不愿意被人陪伴。因此,我很少拥有持久且深入的关系。后来,有一位姐妹提醒了我给予帮助与接受帮助的重要,才发现过去自己是多么的骄傲自大。很感谢神让我在毕业后有机会生活在一群愿意委身于他人成长和建立深厚关系的群体里。透过观察和学习别人的榜样,一步一步在建立关系上有所长进和突破。

家人的陪伴

2022年是我人生中经历高山低谷的一年。六月份,我最爱的母亲病逝,回到天父的怀抱里。在妈妈病情恶化的时候,我们四个兄弟姐妹放下手上的工作,直奔梳邦医药中心,轮流照顾妈妈,为妈妈守望祷告。那时的心情简直是七上八下,可是因着有家人的陪伴,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和照顾妈妈。犹记得一个晚上,我们全家和亲戚们在加护病房外的休息间,跪下祷告,祈求上帝怜悯和医治,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家大小团结在一起,和病危的妈妈一起抗战。感谢神的恩典,让我们能在母亲离世前多相处了一个星期,陪伴她走完人生的旅途。那个星期我们固定在同一个时间,透过视频和处在不同地方的家人们见面和祷告。虽然只是简短的对话和祷告,却是给我们这一家人多了一份温暖和凝聚力。那是我毕生难忘的经历,家人的陪伴让我们能有勇气面对生离死别,彼此勉励和扶持。

当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猛然想起去年的今天我正面对上述的情况。母亲也快离开我一年了,很多时候想起她还是会不禁留下思念的眼泪。感谢神让我身边有爱我,关心我的家人。当想起妈妈时,我们会一起道出共同的回忆,再鼓励彼此应当延续妈妈的精神和传承信仰。当我正以为一切开始慢慢平复时,殊不知真正的恶梦才开始。。。

伴侣和朋友的陪伴

原本计划十月份结婚的我,开始犹豫了。很多负面的情绪和思想像海涛一样向我冲来。自责,愧疚,羞耻,自卑感不断涌起,我甚至还在想我这段婚姻是否不被祝福。我和那时的未婚夫讨论,寻求家人意见,是否应该将婚礼展延。可是大家都一致认为可以照旧进行,完成妈妈的心愿。婚礼一切的筹备一直等到妈妈100天祭日后才进行。整个筹备的过程,我真是悲喜交加。上一秒正开开心心准备伴手礼,下一秒我就因为遗憾母亲无法亲身见证就泪流满面。当下我知道我已无力独自面对这复杂的情绪,有位姐妹提醒我当把心中的感受和需要向所信任的人讲述,彼此分担。那时,我像是被一把锤头重重地击了后脑一下,自问为什么到了这个时候还在逞强,不寻求他人的帮助。我勇敢地踏出第一步,与未婚夫分享心里的感受,他的肯定,鼓励和代祷,让我的心情平复了许多。深知有人陪我一起面对,心里踏实了许多。十月份,我和嘉靖完成终身大事,在神和人面前立下婚约,开始人生崭新的旅程。依稀记得新婚后的前几个月,因为要适应新环境,身份和工作,我的情绪还是起伏不定。可是,我学习开放自己,容许他人陪伴,所有的困难和挑战都变得轻省了许多。另外,当我愿意分享和接受他人帮助时,我与丈夫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关系也加强了。 

靠着上帝的爱和恩典,我已慢慢走出伤痛和愧疚。感谢上帝透过我身边的家人,朋友和圣经,陪伴我走过人生最黑暗的时刻,活出在基督里全新和永恒的生命。思念的痛仍然存在,可如今的我已学会如何去正视和面对它了。因着这份经历,我也晓得如何更有效地去陪伴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经上这么说“我们在一切患难中,他安慰我们,使我们能用 神所赐的安慰去安慰那些遭各样患难的人。正如我们跟基督同受许多苦楚,我们也靠基督得许多安慰。” (哥林多后书 1:4-5 和合本2010)

郑慧慧

目前与丈夫,何嘉靖牧师在亚罗士打卫理公会服侍,同时也是一名国际学校教师。